99
  • 電子書
大腦切除師(榮獲諾貝爾獎的「奇蹟器官手術」黑歷史!美國亞馬遜破萬讀者好評,改編自真實事件,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4.5
10人評分我要評價

大腦切除師(榮獲諾貝爾獎的「奇蹟器官手術」黑歷史!美國亞馬遜破萬讀者好評,改編自真實事件,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電子書)

The Lobotomist’s Wife

  • 定價:550
  • 優惠價:413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Amazon先讀選書、心理小說類暢銷冠軍 
改編自真實事件,榮獲諾貝爾獎「奇蹟器官手術」黑歷史,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甘迺迪家族極欲隱藏的小女兒祕辛起點...... 

——✴✴✴——

二戰結束後,
號稱拯救精神病患的「奇蹟療法」橫空出世!
卻將無數人推向無法逆轉的命運……

盧絲身為精神病院副院長,也是當代少數的高知識菁英女性。
自從哥哥不敵戰爭心理創傷而自殺後,她便立誓要幫助精神病患重新回歸社會,全心投入家族經營的醫院。

某次徵聘新進醫師時,她遇見了羅伯特,一位滿腹理想又富使命感的醫師。
兩人因理念相近而墜入愛河,並攜手推動一項顛覆精神醫學的革命性手術——腦葉切除術
在二戰後的美國,精神病患被視為社會的隱憂。不僅無法治癒,還會對家庭與社會造成長期負擔。正因如此,當一項聲稱能「根治」精神疾病的手術出現時,迅速被視為醫界的奇蹟,因為它能讓憂鬱、狂躁的病人回歸「正常」。

盧絲的醫院因此聲名大噪,羅伯特更一躍成為備受各方推崇的精神科權威醫師。連美國知名的甘迺迪家族成員,也曾接受過這項被寄予厚望的手術。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盧絲開始察覺異狀——手術後的病人像是失去了個性,變得遲鈍呆滯,甚至開始有自殘的現象。
而瘋狂沉迷於手術的羅伯特,似乎也不再是她所認識的那個人……

本書以醫療史上最具爭議之一的黑歷史手術為核心,以被社會框架規範的女性為出發視角,帶領讀者思索──
當醫學熱忱化為致命執念時,
你能否分得清人性、瘋狂與科學之間的模糊界線,以及是否有喊停的勇氣?

///

驚嘆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謝伯讓|臺大心理系教授、腦科學家

///

讀者好評
「如果您對心理學或心理健康史感興趣,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讀物!」
「我是歷史小說的粉絲。這本書超出了我所有的預期。支持本書中的事實、背景和人物所需的研究非常出色。」
「作者創造具有神祕、懸念的敘事的能力,並將這些概念添加到圍繞這個有爭議的過程的歷史中,值得一讀。」
「具戲劇張力與扣人心弦的小說」──歷史小說協會
「揭示了許多人在那個對精神疾病仍存誤解的時代所遭受的真實苦難。這本小說聚焦於精神疾病的議題,這個話題自疫情以來更受到關注,使這部小說顯得格外貼近現今時代。這部歷史靈感之作讓讀者見證多年來精神疾病治療的進步。」──《Hope Magazine
「《大腦切除師》改編自離奇真實事件,是一部引人入勝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出道作品,從第一頁就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薩曼莎.格林.伍德洛創造了一則驚悚懸疑的故事,在這部講述失控的善意的故事中,不屈不撓的女主角面對悲慘的情境,設法找到了屬於自身的聲音與力量。一旦拿起這本書,我就無法再放下它了。」──保蕾.甘迺迪(Paulette Kennedy),《揭開面紗》(Parting the Veil)作者
「在這部令人驚豔的出道作中,薩曼莎.格林.伍德洛探索了二十世紀中葉奇異的精神疾病療法,不僅極為注重歷史細節,還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用他們的愛恨情仇帶動故事。伍德洛創造了一部精妙的小說,除了深具藝術性的第二條故事線之外,還包括動力十足的結局,以及與現代社會難題息息相關的潛藏論題。我對這部小說愛不釋手,已經等不及閱讀作者的下一部作品了!」──蘇西.歐曼.史納爾(Susie Orman Schnall),《我們來此閃耀》(We Came Here to Shine)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薩曼莎.格林.伍德洛Samantha Greene Woodruff
擁有衛斯理大學的歷史學士學位和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MBA學位。曾任戰略和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離開企業生涯後,她追求自己的各種愛好,在莎拉勞倫斯學院的寫作學院教授瑜伽、烹飪,在那裡她結合自己多方面的背景,以及對歷史、閱讀和寫作的狂野想像力和熱情。《大腦切除師》是她的醫療驚悚歷史處女作,目前與丈夫、兩個孩子和兩條狗住在康涅狄格州南部。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
欲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36844
  • EISBN:97862674368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會員評鑑

4.5
10人評分
|
10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8
5.0
|
2025/05/06
《大腦切除師》故事楔子從瑪格麗特.巴斯特的平凡日常生活開始說起,乍看再正常不過的描述,卻說明了瑪格麗特有產後憂鬱症。她認為自己無法擔任一位稱職的母親及妻子,試圖找醫師來診療其精神疾病,最終找到了羅伯特醫師的「腦葉切除術」。

《大腦切除師》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至1950年代的美國紐約,除了寫出那時候醫療技術並不是那麼先進發達,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及其發生的原因並非那麼清楚的年代,女主角—盧絲的兄長也因為類似的狀況而自殺,耿耿於懷的她,自此投入精神病院的經營。

盧絲結識了擅長「腦葉切除術」的羅伯特醫師,並結縭為夫妻,二人皆認為該項手術能造福精神疾病患者,並徹底根除其病根。奈何時日一久,盧絲發掘事實並不是如此,手術後的副作用、甚至病患的離世……。她決定揭發丈夫腦葉切除術背後的真相,她賭上了醫院的聲譽及丈夫的前途。她曾試圖勸丈夫羅伯特回頭,相信自己還能愛他,相信他們真能一同走出這波醜惡的風雨。

盧絲鍥而不捨地尋找揭發真相的證據,找出羅伯特使用「腦葉切除術」失敗的案例,她試圖阻止丈夫繼續行醫,她不甘自己的這份好心被人利用。盧絲與先生羅伯特之間的爭議,最後問題癥結還是回到「選擇」這兩個字。你相信什麼樣的價值?秉持什麼樣的原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真的有絕對的對或錯嗎?天平的兩端如何權衡?兩難之際又該怎麼辦才好呢?怎麼做才不會後悔?讀者伴隨著盧絲掙扎、猶豫不決到毅然決然,一步步找到決定性的證據,阻止了羅伯特繼續犯下大錯。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和訴訟案件,讓醫病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繃。加以台灣健保制度的缺失,讓醫師這工作成了吃力不討好的高風險職業。閱讀過程,曾試圖換位思考,站在羅伯特醫師的角色,他盡自己的職責拯救病患,盡最大的心力改善病患的精神疾病,以當時的手術技術而言,他並不算有過失,只能說他與盧絲的角度是不同的而已。

《大腦切除師》超乎預期的精彩,尤其在讀完書末「作者的話」,詳述創作緣由,才得知這並不憑空杜撰的小說;而本書中出現的人物、「腦葉切除術」都是有參考原型的。本書以史實事件,佐以生動的虛構人物,讓讀者穿梭在虛實之間穿梭,一時間對女主盧絲和瑪格麗特的感同身受,一會兒又對盧絲與羅伯特醫師的相愛到先殺感到惋惜。現實總是讓人疲倦不已,幾乎不得喘息,本書讓讀者回到1930年的美國,一個當代創新的手術帶來的衝擊、改變,讓讀者拋開世俗的紛擾,享受一場閱讀所帶來的愉悅,推薦給各位同好,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5/06
劇透警告

試讀心得

盧絲的哥哥哈利因為戰爭有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儘管她悉心照料,哈利仍舊選擇了自殺,這件事讓她莫大打擊,但也使得她接任醫院副院長後,對於精神病患總是充滿耐心與關懷。雖然非醫學專業,但仍時時關注精神醫學的研究。

雖然盧絲接任醫院副院長,受到同事的信任,但父母似乎對她的成就未加以肯定,仍比較在意她未婚,而父親更是未曾與她進一步討論過醫院營運或者醫學發展的新知。直到她認識了羅伯特,對方不因自己是女性而輕蔑,總是大方分享想法,兩人很快情投意合。

當時醫界有人提出以腦白質切除術來治療精神疾患。羅伯特認為確實對治療患者有幫助,後來更研發出更快速執行手術的方法。

讀到此,難免跟盧絲的父親一樣產生懷疑,即使醫學更發達的現在,對於大腦仍有許多未知的謎團,遑論當時技術與設備都不如現在,他們如何肯定這種療法對患者有幫助呢?

在盧絲忙於行政事務時,羅伯特持續以自己改良過的方法執行手術,宣稱能治癒更多患者。但當盧絲追蹤患者的狀況,卻發現這種療法並不是所謂的奇蹟,而羅伯特也早已變了個人。

更可怕的是,羅伯特對於一切過於自信,甚至宣稱所有的問題都能靠手術解決。在羅伯特與盧絲的篇幅之外穿插了為產後憂鬱所苦的瑪格麗特的故事,她找上羅伯特求助,而羅伯特無視問題根源,只想說服她靠手術改變一切,幸好此時盧絲發現羅伯特的作為並試圖阻止。

書中的主角們雖是虛構人物,但穿插在真實歷史之中,讓人讀來更覺驚恐,怎麼能憑這個手術改變所有的精神病症呢?有的狀況甚至不需要如此極端的手段。不過生病是十分難受的一件事,且照護者也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如果有人宣稱知道極有效果的療法,對於無計可施且已經痛苦一段時間的人們來說,應該是亟欲抓住的浮木,可惜因此導致手術被濫用。我相信羅伯特一開始也是真心想要治癒患者,只可惜沒能正視錯誤,到最後自己也陷入了瘋狂,已經偏離拯救患者的初衷。

在那個年代,女性不被重視,盧絲正視一切錯誤並努力修補,站出來對抗羅伯特,試圖阻止一切,也讓人極佩服。瑪格麗特為產後憂鬱所苦,認為一直沒有做好應該做的,這裡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人生很少會依照它『應該』的方式展開。」假設凡事都能依照心中所想順利進行,還有誰會遭遇挫折呢?而盧絲在一切過後體悟到有些疾病並不存在解藥,只能陪伴並理解、承認他們的不易與痛苦,為這個瘋狂的故事劃下一個溫柔的句點。
展開
user-img
Lv.4
4.0
|
2025/05/06
《大腦切除師》是薩曼莎‧格林‧伍德洛在2022年出版的懸疑小說,由奇幻基地翻譯為繁體中文版本並引入台灣。令人意外的是,這本小說竟是作者的出道作。故事本身完成度很高,而且將小說的敘事手法與真實歷史事件結合,創造出兼具娛樂性與深度的精彩作品。

《大腦切除師》的英文原名為《The Lobotomist's Wife》,Lobotomist就是所謂的腦葉切除師,也就是中文書名的大腦切除師,從英文書名不難看出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切除師,而是切除師的妻子,盧絲‧愛瑪汀。身為精神病院副院長的盧絲,與擅長「腦葉切除術」的醫師羅伯特相識並結婚,卻漸漸發現這項手術背後的隱憂,丈夫因為這項手術而聞名,身為妻子的盧絲又該何去何從,主角的掙扎與迷惘,是故事的重點之一。

故事圍繞在醫療史上惡名昭彰的「腦白質切除術」。這項手術在許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除了作者在後記提到的《飛越杜鵑窩》,小說《大逃殺》中也曾提及主要角色之一的桐山和雄因為意外做過類似的手術,這也成為該角色行為模式的基礎。對於這項手術,本書有相當仔細的描寫,讓人不禁膽戰心驚,同情接受手術並產生副作用的患者,也訝異於那些熱衷,甚至可說癡迷於這項手術的醫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結束後有一段「作者的話」,作者談到她如何從真實歷史中揀選所需素材,如何發想虛構的故事情節,從而填補這些素材中的空白,完成她想講述的故事。個人很喜歡這段關於創作方法的分享,這段虛構與真實的對照,也讓人更能理解作者創作此書的本意。

總之,這是一部還不錯的作品,雖然劇情不以轉折取勝,但在歷史考據與角色心境的描述可說是非常用心,推薦給喜歡懸疑小說的讀者朋友。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25/05/04
人類的大腦很神秘,這是我們自幼就會知曉的一件事,如同日升日落、白晝輪淌。總會聽到大人說發高燒不好好照顧,會燒壞腦子的發言(當然,我們現在可以知道高燒不是讓腦袋損傷的原因,病毒才是)。人類的腦袋獨天德厚,世間能看見的一切人造物都發源自這顆充滿希望與未知的器官。
  但人類對自己的腦袋一無所知,也是事實。至少在近一百年的腦科學發展歷史中,就出現放到現今來看駭人聽聞、但當時人們追捧不已的一項手術──腦葉切除術。
  本書借鏡近代醫學史上的真實過往,以虛構的盧絲.愛瑪汀為主角,講述這一發生在美國1930至1950年代,精神醫學和腦科學的重大發現與衰敗。書中出現的主要角色:如盧絲、羅伯特和愛德華都是虛構的,但其中他們相信與執行的手術是真實的──在精神醫學仍披著神秘面紗、藥物治療未成為主流方案與醫生對人類腦袋的結構和運作都未明瞭的局面下,執行腦葉切除手術。
  
  盧絲.愛瑪汀受哥哥一戰結束從軍後返家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後敵不過心魔自殺這一件往事,全心投入精神病院的營運和照顧。她會每日巡視病房、關心病患的近況與喜好,思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病患恢復日常活,重新回到外界。
  面對受不同精神疾病所苦的病患,盧絲也會關心病患的個別喜好、人際關係,並留心精神醫學界有無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突破。無奈她作為女性,明明有專業做到病院副院長,卻還是被父親拒絕於門外、母親整日嘮叨何時要結婚。
  直到她遇到羅伯特.阿普特,這一位研究大腦的精神科醫生。羅伯特對盧絲的尊重、兩人對關懷病患的高度契合,讓他們快速墜入愛河,並埋首於研究最新於學界發表的療法──腦白質切除術。
  面對一個新療法於新國度執行,愛瑪汀家族的精神病院承受很大風險,但在「當下」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均是焦慮、強迫正患者的日常固著行為改善、病人性格溫順、平穩,感到快樂且逐漸回歸日常生活,這一「重大」發現讓夫妻倆攜手投入推廣和研究。羅伯特面對其他學者比自己先一步提出創新觀點不會動怒,但當他認定腦葉切除手術就是「一切解方」、「最好的方法」後,自身個性上的傲慢、自負與偏執浮現,讓手術與相關醫療行為朝失控的方向狂奔……
  而盧絲在成為院長、忙得像一顆過速陀螺的某一日,發現自己熟悉的病患執行手術後並未離院,而是如同幼童般喪失行為能力,必須一輩子仰賴護理師照護。這讓她開始著手調查丈夫羅伯特究竟執行多少起手術,而手術後又對病患帶來何種影響。一調查才知道不少病患失去成人的言行、喪失過往習得的技能,整日如孩童般活動,更有死亡的案例。這些駭人的真相,與羅伯特對她說的「順利」截然不同。
  更不幸的是,當她與羅伯特對質欲討論終止,卻換來失控的丈夫咆哮與欺侮貶低。盧絲悲哀的意識到,自己需盡快行動,否則會有更多「病患」慘遭毒手。

  《大腦切除師》借鏡二十世紀初這一惡名昭彰的手術歷史,呈現出當時一切失序的瘋狂與人們看見「希望」緊抓不放的渴求。對精神病患的親朋好友來說,此一手術「改善生活品質」的說法實在太過誘人,加上資訊不普及、手術後續追蹤研究並未完全,到最後不只強迫症患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軍人,連一般調皮的小孩、產後憂鬱症的婦女、政府認定的犯罪分子,甚至紀錄中有提到政府剷除政敵,都用上此手術。
  作者除了將這一段醫學黑暗史重新編寫外,也融入女性視角,彰顯出二十世紀初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還有當時醫學界沒有詳盡的倫理規範下,導致許多「大膽」的療法與研究一一被實行。
  我們能做的就是謹記現今的醫學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過往許多血淚與犧牲之上,而人類在面對疾病與未知的生理奧妙,更要懷抱謹慎與謙虛,才有可能換得皆大歡喜的結局。
展開
user-img
Lv.6
4.5
|
2025/05/04
《大腦切除師》故事改編自真實醫療黑歷史。原文書名The Lobotomist’s Wife,簡單譯為腦葉切除師的太太,因為故事以盧絲為主軸,所以感覺比中譯書名更符合故事內容。在讀完整個故事後,可以仔細閱讀後面作者的話,關於這本書的創作生成,以及故事人物的原型參考,皆有詳細的描述。

故事的驚悚點,首先來自書名的大腦切除,是什麼情況才需要對大腦動手術?以平常人的理解當然是大腦有損傷或有腫瘤才需要對大腦動刀。在沒讀過這故事之前,誰能想到世上曾經有這麼一段惡名昭彰的醫療黑暗史,用上精神病患身上的瘋狂手術方式,號稱能治療精神疾病,實則危害了數不勝數病患的身體健康,而這其中有多少人是非實際定義上的精神病患,被熱衷此術的瘋狂醫師說服接受手術,蒙受其害。誠如故事裡的瑪格麗特,明明患的是產後憂鬱症,卻被洗腦差點成為腦葉切除手術受害者,又如甘迺迪家族的女兒羅絲瑪麗,更是腦葉切除術的真實受害人。

第二個驚悚點來自於瘋狂失控的醫生。一心一意執著於「經眶切除術」並因此獲得殊榮的醫生,狂妄自大完全不覺得自己的醫療行為有任何問題,簡直把這手術奉為治療精神病的圭臬,偏執地認為手術成功是常態,那些失敗的手術(包括病患的死亡)都只是少數特例,不檢討手術是否有不妥之處或是否為必須手段,走遍大江南北招攬病患,以完成的手術量為傲,所有阻礙或反對手術的輿論都是眼紅其成就。陷在「自我感覺美好的夢中」醒不過來。這若不是魔怔,什麼才是魔怔?不細思也覺得極恐。

整個故事讀起來沒有什麼持別的高潮迭起,但在劇情鋪陳的節奏與順序中,隱約透露著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彷彿前路將有不得了的大事等著爆發的氛圍,而讀者等待的就是那個爆點被觸發爆炸,也就是這項手術之惡被揭露的那一刻,而這個揭露才是開始,接下來就是精彩高峰的展開。若對醫療黑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在讀這個故事之前或之後,搜尋相關資料瞭解腦葉切除術的真實背景、發展及結局,更有助於加深對於這故事及真歷史的感觸。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2025求職展:勇闖職涯新世界!具備硬實力x軟實力,提升職場競爭力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