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 電子書
半輪黃日(非裔最知名女作家阿迪契書寫祖國內戰的史詩之作)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半輪黃日(非裔最知名女作家阿迪契書寫祖國內戰的史詩之作) (電子書)

Half of a Yellow Sun

  • 定價:850特價:595
  • 特價再88折:523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08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新生的國家被戰火碾碎,他們仍然渴望著愛……
 
橫掃國際大獎,翻拍同名電影
非裔天才女作家阿迪契書寫祖國內戰的史詩之作
 
★★全球女性作家最高殊榮「女性小說獎」得主(2007)★★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作品(2007)★★
★★「麥克阿瑟獎」得主(2008)★★
★★《時人》雜誌、《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比亞法拉共和國或許消失了,可是幸好有阿迪契,比亞法拉不會被遺忘。」
 
  一九六七年爆發的奈及利亞內戰,將這個國家撕裂成了兩半。在戰爭前,厄格烏是一名來自貧窮村莊的男孩,他在大學講師歐登尼伯的家裡擔任僕人;歐登尼伯的戀人歐拉娜出身奈及利亞的上層階級,她卻拋下優渥生活,和抱持革命思想的歐登尼伯同居;而理查,一位內向的英國人,則深深為歐拉娜神秘的雙胞胎姊妹凱妮內所吸引,並一步步建立了對伊博族的認同。
 
  隨著豪薩族和伊博族的衝突愈演愈烈,伊博族宣布從奈及利亞獨立,成立比亞法拉共和國,內戰頓時爆發。他們的生活被徹底顛覆,分崩離析,只能在殘缺的愛中尋找希望……
 
  《半輪黃日》是阿迪契在世界文壇奠定地位的代表作,她以細膩無比的洞察力,宏大且充滿野心的架構,將這場被世人遺忘的戰爭,和比亞法拉的國家命運,編織到她筆下栩栩如生的角色和故事中,使讀者為他們的處境時而揪心,時而感動。
 
  這部小說精彩描繪出奈及利亞內戰中不同階級、種族、宗教、族裔、性別的人們的樣貌,也觸及後殖民、傳統文化、道德責任等議題。阿迪契不僅用文字讓比亞法拉重現世人眼前,隨之重生的還有人性和愛。
 
專文導讀
 
  陳之華(作家)
 
同聲推薦
 
  房慧真(作家)
  施清真(翻譯家)
  許菁芳(作家)
  陳芷儀(《大誌雜誌》營運長暨主編)
  蔣亞妮(作家)
  
各界好評
 
  「阿迪契的《半輪黃日》是一部精彩絕倫、充滿雄心、如史詩般的巨作,也是一部典型的傷痕文學。」──陳之華  (作家)
  
  「一部絕美而無情的作品,細膩描繪了比亞法拉戰爭中的愛、暴力與背叛。」 ──《時代》雜誌
 
  「比亞法拉共和國或許消失了,可是幸好有阿迪契,比亞法拉不會被遺忘。」──《聖路易斯郵報》
 
  「立刻讓人沉浸其中……生動且震撼人心……這是一個在戰爭時代中求生的人物故事,他們竭力抵抗戰爭帶來的陰影。」──《紐約時報》
 
  「趣味盎然、令人心碎、文筆優美,毫無疑問是一部文學巨作和經典。」──《每日郵報》
 
  「一部里程碑式的小說。阿迪契以明晰的智慧及憐憫之情呈現這段歷史,並深切呼喚大家銘記在心。」──《衛報》
 
  「在這個充滿想像力且變化萬千的作品中,令人更加讚嘆的是作者還未滿三十歲。無論是捕捉歷史的手法,還是透過鄉村男僕到富有上流家庭女兒來穿越社會光譜各階層的能力,都可說帶有托爾斯泰的風格。」──《丹佛郵報》
 
  「這位奈及利亞作家的精湛小說用一九六七年發生在比亞法拉的大屠殺作為背景,細膩描寫正直的人們如何面對道德困境。」──《時人》雜誌
 
  「這本書有種步步進逼又直掏你腑臟的力量……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些角色會深埋入你的骨髓及心靈,讓你無法不關心他們。」──《每日電訊報》
 
  「一部壓抑而幽微的作品……注定要成為經典……這本書讓我們明確知道,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國家的靈魂,就要讀那個國家的小說。」──《明星論壇報》
 
  「精彩……阿迪契將愛情與政治以小說家極少做到的方式交纏在一起……這就是偉大小說的特色──同時帶有毀滅及推崇的效果,透過作家無拘無束的創造手法,呈現出比其描繪的歷史還要真實的真相。」──《Elle》雜誌
 
  「這位得獎作者透過《半輪黃日》確立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部作品是對她所屬的『伊博族』致敬,這群人在一九六六年遭到大屠殺後選擇脫離奈及利亞,建立比亞法拉共和國。這部作品不是常見的戰爭故事:儘管我們被迫直面其中的恐怖,阿迪契仍用她自己的傑出方式訴說了這場戰爭。」──《黑人議題》書評網站
 
  「透過清晰直面任何處境的筆法,阿迪契的小說以憐憫及動人的視角描繪出戰爭對人類所能立即造成卻又難以想像的影響……《半輪黃日》將這段珍貴的回憶以表現力豐富又深邃方式的展演出來。這是以驚心動魄的規模向牢不可破的人性情誼與愛致敬。」──《芝加哥論壇報》
 
  「一個所有面向都涵蓋到的故事,不但包括令人痛心的歷史教訓,還有極具吸引力的人性敘事。」──《西雅圖時報》
 
  「阿迪契的小說將一種敘事上的謙遜姿態和史詩級的野心結合在一起……《半輪黃日》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嗎?當然沒有。可是在過程中,透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絕美靜默時刻,阿迪契提出了太多了不起的問題。」──《哈佛書評》
 
  「情感濃烈,文字優美……讀者之所以深受《半輪黃日》吸引並深陷其中,是因為阿迪契的共感力與想像力。她創造出令人難以忘懷的獨特角色,並讓我們看到迫害、屠殺、饑荒和戰爭的恐怖如何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正是這種對自己國家及人民毫不迴避的剖析,讓《半輪黃日》成為一部充滿深刻人性的文學作品,而且能跟奈及利亞其他最頂尖的小說平起平坐,甚至說是整個非洲最好的小說之一也不過分。」──《舊金山紀事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977年生於奈及利亞埃努古市,在恩蘇卡的奈及利亞大學校園裡長大。19歲時到美國,並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她是當代最知名的非洲作家之一,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她的小說《紫色木槿花》(Purple Hibiscus)榮獲不列顛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以及赫斯頓/賴特遺產獎(Hurston/Wright Legacy Award);《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獲得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贏家中的贏家」獎(Winner of Winners);《美國佬》(Americanah)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她還著有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文集《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以及《親愛的伊傑亞維萊》(Dear Ijea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她是2008年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得主,2015年入選《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目前在美國及奈及利亞兩地生活。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小說作品《消失的她們》、《聲音與憤怒》、《寂靜的緯線》;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等。
 

目錄

譯者序 阿迪契的書寫開端:《紫色木槿花》和《半輪黃日》/葉佳怡
推薦序 一場內戰的創傷裂痕,用世代生命去撫平與和解/陳之華

第一部 六○年代初期
第二部 六○年代晚期
第三部 六○年代初期
第四部 六○年代晚期

後記
 

譯者序
 
阿迪契的書寫開端:《紫色木槿花》和《半輪黃日》
葉佳怡
 
  二○一五年,出生奈及利亞的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評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此時的她已出版了備受歡迎的長篇小說《紫色木槿花》(Purple Hibiscus,二○○三)、長篇小說《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二○○六)、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二○○九),以及長篇小說《美國佬》(Americanah)(二○一三)。除此之外,她於二○○九年的首場TED演說〈故事單一化的危險〉(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也在美國造成轟動,其中陳述了白人將非洲世界刻板化的問題;二○一二年為TED進行的〈人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演說同樣獲得廣大回響,相關內容在二○一四年以同名隨筆集出版。奈及利亞與英國共同製作的《半輪黃日》翻拍電影也在二○一三年上映。至於她拿的文學獎項更是多到難以在此列舉。
 
  不過在二○一五年之後,除了一些單篇發表文章、兩部隨筆集,以及一本童書之外,阿迪契的創作似乎進入了沉潛期。她以名人之姿做了很多演講、在上BBC受訪時被迫與川普支持者辯論、為奈及利亞的LGBTQ群體發聲,但也因為支持J.K.羅琳的發言捲入恐跨爭議。她曾提到,「我不認為所有作家都必須是政治角色,可是作為一位書寫背景設定在非洲的寫實小說家,幾乎是自動就有了一種政治角色。」直到最近,我們才終於得知她的新小說《夢想清單》(Dream Count,暫譯)計畫在二○二五年出版,根據書介,那是四個奈及利亞女人在疫情期間經歷的跌宕人生。
 
  於是從此刻回望二十多年前,阿迪契的出道小說《紫色木槿花》可說記錄了她作為作家最純真的起點。
 
  阿迪契於一九七七年出生在奈及利亞的埃努古,兒童時期就在此地名為恩蘇卡的大學城長大,她的爸爸是數學教授,媽媽是行政人員,而她高中畢業後也同樣在奈及利亞大學讀醫學。可是為了追尋作家夢,她終究放棄醫學,在十九歲時去了美國修讀傳播與政治學。在康乃狄克州讀書的她在鄉愁催化下寫出《紫色木槿花》。她在多年後表示,因為太想家了,事後回想,那是一部「將家鄉浪漫化的小說。」「但現在的我已經完全不是當時寫小說的那個人了。」
 
  於是讀者在閱讀《紫色木槿花》時,勢必會發現其中的許多細節都反映了阿迪契的成長背景。這部小說紀錄了十五歲女主角凱姆比利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折事件,其中融合了天主教與傳統伊博文化的衝突、家庭及社會中的性別暴力問題,以及奈及利亞這個國家在建國後遭遇的後殖民處境。雖然這些都是非常犀利的主題,但在此同時,阿迪契採取的切入角度並不尖銳。因為女主角凱姆比利在一個天主教家庭長大,這種殖民造就的處境讓她跟美國讀者一樣對伊博文化感受到一種迷人的陌生感,因此即便許多出版社聲稱「大家不會對奈及利亞的故事有興趣」,《紫色木槿花》仍獲得很好的評論及銷售成績。
 
  若真要說這部小說中最「激進」的部分,應該是阿迪契始終堅持在小說中使用她的母語之一:伊博語。本來她的編輯認為這不是個好策略,覺得伊博語會讓讀者分心,但阿迪契反駁表示,「如果索爾.貝婁可以因為角色設定在小說中使用大量法語,沒道理我不能用伊博語。」而且唯有這樣做,才能傳遞「我的故事的情感真實性(emotional integrity of my story)」。若是從評論者的角度看,由於奈及利亞曾被英國殖民,這種書寫也反映出作者受到後殖民文化的影響,於是在阿迪契的小說中,我們總能讀到標準英文、奈及利亞英文、混雜著當地語言的破碎英文(pidgin)、伊博語,以及為了小說書寫不得不翻譯成英文給讀者看的伊博語。
 
  為了忠實呈現阿迪契的態度,我在翻譯時也留下了伊博語原文。原文故事中的伊博語有些有再用英文重複一次,有些沒有。雖然為了給讀者多一些輔助,我替所有伊博語做了中文註釋,不過原文小說中的伊博語都沒有另外解釋,而根據阿迪契的說法,「讀者似乎也沒遇到什麼問題嘛。」這就是阿迪契在進行批判時的一貫風格:務實、溫和、堅定,並帶有一絲幽默感。
 
  *
 
  若說《紫色木槿花》是以一個青少女的成長蛻變為主軸,並將各種奈及利亞的現實議題穿插其中,因此可說是以小歷史為前景,大歷史為背景,《半輪黃日》可說完全相反。與其說《半輪黃日》的主角是人,倒不如說是奈及利亞在一九六七─一九七○年間發生的「比亞法拉戰爭」。事實上,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甚至是許多奈及利亞人,可能都是因為這部小說才真正知道、或開始談論這場戰爭。
 
  這是一場發生在奈及利亞內部的種族及信仰之戰,以穆斯林豪薩人為主的群體跟以天主教伊博人為主的群體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一次爆發出來,而阿迪契父母及祖父母所在的東部地區在當時成立了「比亞法拉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的國旗中央圖案就是正在升起的「半輪黃日」。阿迪契的兩位祖父都在這場戰爭中死於難民營,因此即便她在戰爭結束的七年後才出生,卻始終在戰爭的陰影下成長。她從父親口中聽到了許多戰爭的故事,因此以父親的故事為核心,加上閱讀所有可找到的戰爭資料,最終寫出了《半輪黃日》。
 
  這是一個龐大的寫作計畫,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更為多樣。之前《紫色木槿花》的主角是十五歲的奈及利亞女孩,其他大部分重要角色也是奈及利亞人,但在《半輪黃日》中,為了呈現出殖民者或所謂西方白人世界可能將非洲故事單一化的視角,阿迪契將其中一個主角設定為英國白人男子,導致她遇到很大的寫作困難,「我一開始把他寫得很像亨利.詹姆斯筆下的角色,講話很浮誇」,可是後來她轉念一想,理查是一個試圖追尋某種夢想的人,而她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於是轉換心態後,這個角色也不再是她的阻礙。
 
  事實上,如果我們去細看阿迪契筆下的主要角色,他們幾乎都有著很強的生命驅動力。有讀者問阿迪契在《半輪黃日》中最有共鳴的角色是誰,她說雖然可能有點奇怪,但她最有共鳴的是出生奈及利亞貧窮村莊的男僕厄格烏。「我知道我跟他很不一樣,我是女性、出生中產階級,而且受過完整教育。可是厄格烏很好學、有夢想,就跟我一樣。」
 
  因此,如果要我從阿迪契的小說中挑選出一些關鍵詞,我想第一個或許就是「夢想」,畢竟就連她二○二五年即將出版的新書都在談此一主題。《紫色木槿花》的凱姆比利夢想著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迫、夢想著能真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半輪黃日》則有著夢想建立自己國家的人們、夢想靠學習脫離貧窮的人、夢想靠著美好異國文化擺脫失敗過往的人……這些夢想的核心都跟人的尊嚴有關,而這些尊嚴往往受制於各種權力結構,而且可能在不同座標下遭遇各種翻轉。
 
  在此同時,阿迪契本身的處境也可以反映這種複雜狀況,比如她身為女性,當然有在面對男性時的劣勢,但作為知識中產階級,她又擁有物質及文化資本上的優勢,而在阿迪契之後的《美國佬》當中,她更是經歷了「我是來到美國才發現自己是黑人」。奈及利亞無法成就她的作家夢,但美國又為她的寫作設下了許多侷限。於是她的角色總在追尋什麼、在突破什麼,又或是反映出那些阻礙自己及他人追尋目標的人性限制。
 
  此外若是要另外挑選一個關鍵詞,我想應該是「創傷」無誤。《紫色木槿花》裡的女主角面對的是父親的家暴及殖民文化壓迫,《半輪黃日》更是書寫了戰爭帶來的各種創傷。阿迪契說自己在讀跟難民營有關的資料時常感到痛苦,書寫過程中也備感壓力,彷彿是祖先希望她把這部小說寫完。而等她終於寫完後,本以為能放鬆下來,卻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憂鬱。畢竟實在有太多人在那場戰爭中死去了,而作為一種溫和的控訴,《半輪黃日》中有一本由厄格烏創作的戰爭故事,其書名也反映了這種憂鬱:世界在我們死去時保持沉默。
 
  在《紫色木槿花》及《半輪黃日》之後,阿迪契延續這些書寫核心,寫了將美國設定為重要故事背景的《美國佬》。關於成長、追夢、後殖民處境、創傷、女性困境、身分認同的複雜性,我們一次次在她的作品裡看見不同的演繹方式。不過除此之外,阿迪契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還在於她深入探討「愛」的複雜性。在《紫色木槿花》中,女主角想獲得自主性,但對於總是用殘忍暴力傷害她的父親、那位勇於贊助民主運動的父親,她卻仍懷抱著複雜的孺慕之情。《半輪黃日》中的歐拉娜確實愛著歐登尼伯,凱妮內也確實愛著理查,但她們選擇愛人的方式,也各自反映出她們想要追求的自由或務實價值觀,而這些對價值觀的追求跟奈及利亞的歷史交纏,在故事中呈現出相當立體的層次。當然,在《美國佬》中,來自奈及利亞的女主角又愛上了美國男孩,其中又牽扯到新的向度,但同樣的核心卻早在《紫色木槿花》及《半輪黃日》就已打好地基。
 
  因此,《紫色木槿花》和《半輪黃日》是認識阿迪契的原點,閱讀這兩本書,我們可以看見阿迪契從二十多年前如何一路走來,她首先把奈及利亞帶到美國及世界讀者面前、把比亞法拉戰爭帶到讀者面前,然後再從奈及利亞作為起點,展開她對於一個人如何在美國以及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探索。由於她畫出了各種複雜的座標,因此除了提供具有普遍性的人性情感,同時也在邀請讀者思考:我的位置在哪裡?我的文化跟其他文化之間的關係?我的語言如何能表達我的「情感完整性」?我對他人付出的「愛」如何能讓我照見自己、理解自己的尊嚴所在?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3938
  • EISBN:97862672638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彷彿若有光★2025說書大會|說書·評書·經典導讀有聲書66元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