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4.5
10人評分我要評價
  • 定價:450
  • 優惠價:7315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比爾.蓋茲盛讚────
「具娛樂性,寫作高明,充滿驚喜與洞見,
我會向每一位非小說類書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蘋果橘子經濟學》系列作暢銷全球400萬冊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
……爭論不斷、齊聲叫好!
 
超另類經濟學家
《時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被譽為「全美最有趣的腦袋」
 
  只需一個有效誘因,人的善惡就能被操縱。
 
  透過經濟學看待日常瑣碎問題,
  打破傳統思考框架與常規,
  找出隱藏在事實背後的瘋狂誘因,
  掌握改變世界的魔力。
 
  全球暖化的對策竟然是火山爆發?為何口交的價碼逐年大幅下跌?
  無論好壞與美醜,本書向世人呈現了真相為何,
  而且在最終分析中,事實總是令人超級意外!
 
  現今許多法律或許立意良好,但卻沒有考慮到人們對真實世界裡種種誘因做出反應的方式。人就是人,無善惡之別,都會對誘因做出反應。我們既能展現慷慨或自私的行為,也能展現英勇行為。因此,若找到適當手段,幾乎就能操縱人們,不論是善良或邪惡的操縱。
 
  征服馬糞、有線電視的意外效果、酒醉走路的危險性……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李維特與杜伯納認為,與其透過經濟學來思考這些問題,不如視之為運用「經濟方法」的案例。經濟方法並不是用以解釋經濟的數學工具,而是我們決定對這個世界進行有點不同的檢視。
 
  本書透過經濟學家的眼光,切入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問題,運用經濟學專業的分析手法與工具,發掘其中隱含的「經濟現象」,以及個體經濟行為背後運作的道理與機制。
 
  ▌重新挑戰你的思考方式,探索日常事物的隱藏面向:
  .酒醉走路比酒駕還要危險?
  .變性為什麼能讓你加薪?
  .流鶯為什麼像百貨公司的聖誕老人?
  .皮條客與房地產經紀人,誰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颶風、心臟病與公路死亡事故有什麼共通點?
  .引爆火山爆發真有可能拯救全球暖化? 
  .醫生連洗手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的作用其實不大?
  .捕捉恐怖分子的最佳方法和買保險有關?
  .吃袋鼠肉能夠拯救地球?
  
  本書將徹底打破你對傳統經濟學的刻板印象,讓經濟學的原理和概念就像呼吸一樣簡單。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問題,例如酒駕、性工作、恐怖分子、兒童安全座椅、火山爆發與全球暖化等,李維特與杜伯納將教你用經濟學的邏輯方式解讀,探索那些你以為你了解、但其實不然的事物,以及那些你從不知道你想了解、但你其實想了解的事物。
 
一致推薦
 
  林明仁/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周治邦/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賽局理論》作者
  廖啟宏/加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國際讚譽
 
  具娛樂性,寫作高明,充滿驚喜與洞見,我會向每一位非小說類書的讀者推薦這本書。──比爾.蓋茲(Bill Gates)
 
  妙趣橫生。作者顯示出慎重研究者的每個跡象。適時又重要。──《華爾街日報》
 
  帶著智慧、機智與最重要的強大經濟學洞見。兩位作者諷刺又幽默、幾乎虐待式地提醒我們,我們都是自己無法以基本經濟元素分析狀況的受害者。人類才智在本書中顯然並不短缺,我們可以感謝他們讓怪胎類型仍不退流行。──《洛杉磯時報》
 
  這書是寫給非經濟學家看的。兩位作者用諷刺的幽默探索意料之外的領域。而且,重大經濟改變經常在非經濟的契機上發生。令人難忘。呈現了既搞笑又深刻的世界觀,人性選擇在其中顯得超級怪胎。──《費城詢問報》
 
  真正迷人。──英國《衛報》
 
  比前作更活潑大膽。──《時代雜誌》
 
  大受歡迎的聰明作者帶著必然又同樣好看的續集回來了,這次有了共通的主題:人們會對誘因作出反應。──《今日美國報》
 
  如同暢銷前作,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維特)和作家(杜伯納)悠遊人性,指點我們如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引人入勝。勇敢、刺激,而且巧妙地與眾不同。摸魚打混別忘了帶著此書。──《紐約郵報》
 
  這本書的概念……就是比先前做得更過火。這本書表現得不錯。──《芝加哥太陽報》
 
  挑釁……,有創意和有效地運用經濟學在非一般的事件中,這本書的實力,如同它原本就具有的,在於運用經濟學的時間測試工具,在不尋常的地方找到令人驚訝的結果。──《商業週刊》
 
  十分有趣。花一個下午看這本書會把你變成當晚最有趣的人。書中思考的種子和通俗的反省。肯定能刺激並帶來愉悅。──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活潑、具娛樂性又聰明。李維特與杜伯納表現優異,讓經濟學平易近人,甚至迷人。──《科克斯評論》
 
  聰明絕頂。──英國《獨立報》
 
  帶我們坐上另一趟雲霄飛車穿越不可能的領域。極為有趣,具實證性,再度顯示作者過濾當代經濟學研究挑選出真正精華部分的非凡能力。《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是書中極品:欲罷不能,政治正確,又帶點醉人,像喝一大口龍舌蘭。當然,有點怪胎──但是徹底地啟發人心。──英國《泰晤士報》
 
  他們再度做到了不可能的事。塞滿了有趣的想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怪胎續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提出了更多問題並提供更具挑戰性的答案。──英國《獨立報特刊》
 
  就像前作,聰明又充滿想像力地運用資料。並且不時用黑色幽默的冷面笑匠方式,讓我們驚訝地發現乍看之下似乎不可能或無法預見的事。──《溫哥華太陽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William B. Ogden榮譽終身教授。李維特在2003年獲頒「約翰.貝茲.克拉克獎」,該獎項是頒發給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許多贏得此殊榮的經濟學家後來也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代》雜誌將李維特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經濟學人》亦評選他為經濟學界的八位明日之星。
 
  李維特的研究與論述不僅使艱澀深奧的經濟學變得更平易近人、饒富趣味,也啟發人們更深入思考社會與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怪誕現象背後的道理與深義,並進而省思政策與措施的成效和影響性。他與杜伯納合著的前一本作品《蘋果橘子經濟學》,至今已在全球以35種語言銷售,超過400萬冊。
 
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
 
  前《紐約時報雜誌》作家與編輯,為《紐約時報》、《紐約客》等知名報章雜誌撰文,出版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李芳齡
 
  譯作超過一百五十本,包括近期出版的《持續買進》、《以小勝大》、《開放資料大商機》、《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頂尖對決:蘋果、谷歌與微軟的商戰風雲》、《尋找下一個賈伯斯》。
 

目錄

導讀 十五年後讀來,還是一樣勁爆!(林明仁/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說在前頭 《蘋果橘子經濟學》沒說清楚的事

前言 把怪誕加進經濟學裡
酒醉不開車也別走路
電視解放了印度婦女
沒排碳問題的年代被淹沒在馬糞中
「蘋果橘子經濟學」到底在講啥?
無牙鯊魚和嗜血大象
看見你從沒料到的另一面

Chapter 1  流鶯就像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人
男人真吃香
出賣肉體賺更多
「皮條客作用」
警察愛娼妓?
女教師都到哪裡去了?
男人愛錢,女人愛孩子
快樂的娼妓

Chapter 2  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
哦,所以才說生要逢時
誰家會養出恐怖分子?
九一一的涓滴效應
怎麼分辨好醫生和壞醫生?
令人咋舌的「好死」與「賴活」
無孔不入的恐怖分子

Chapter 3  人是冷漠或利他的動物?
三十八人眼睜睜看吉諾維斯小姐被殺
利他主義背後的動機
藍領階級經濟學家的影響
吉諾維斯小姐故事的真相?

Chapter 4  令人驚奇便宜又簡單的解方
生小孩得賭上性命
高尚的意圖往往適得其反
安全座椅的錯誤安全感
颶風可以不再殺人嗎?

Chapter 5  哎!暖化問題不在減碳而已
地球在發燒
氣候變遷的外部性問題
智權創投公司的奇葩們
現有暖化解方太少、太遲、太樂觀
地球工程是瘋子做的事?
自負的醫生

後記  猴子也懂貨幣價值
供需法則照樣行得通
拿錢去嫖妓!

致謝
 

說在前頭
 
《蘋果橘子經濟學》沒說清楚的事
 
  是該坦白的時候了,在前作《蘋果橘子經濟學》中我們撒了謊,而且是兩個謊。
 
  第一個謊言出現在前言,文中寫到,這本書沒有統一連貫的主題,以下將說明這是怎麼一回事。出版此書的公司(都是正派、聰慧之士)在閱讀我們的初稿之後,提出了警告,他們說:「這本書沒有一貫的主題!」原稿內容隨機地敘述許多關於作弊的老師、自利交易的房地產經紀人、窮得只能跟老媽住一起的毒販的故事,但沒有一個漂亮的理論基礎,可以把這
些故事總結歸納。
 
  當我們為這本大雜燴文集提出一個書名「Freak-onomics」時,出版公司發出的警告更大聲了,我們甚至可以聽到電話那頭有手掌拍擊額頭的聲音:「這兩個傢伙提交了一本沒有一貫主題的稿子,和一個荒謬、虛構的書名!」
 
  在已經出版的這本書中,我們一開始就在「緣起」裡承認,關於書中的內容,並無一個一貫的主題,因此,為了維持太平(以及保有此著作的版稅預付款),我們決定繼續堅持這點。
 
  但其實,這本書是有個一貫的主題,儘管在當時,這點並不明顯,而且,連我們自身也沒能明確看出。若一定要勉強提出一貫的主題,可以使用這幾個字:「人們會對誘因有所反應」。若要說明得更詳細,或許可以這麼闡釋:人們對誘因會有反應,儘管未必以可預期或明顯的方式反應。因此,宇宙中最強力的定律之一是「始料不及後果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此定律適用於學校老師、房地產經紀人、毒販,也適用於孕婦、相撲選手、貝果銷售員、三K黨。
  
  與此同時,書名仍然懸而未決,歷經數月和許多建議,包括「非傳統智慧」(是嗎?)、「那可不一定」(啊?)、「E-Ray 異象」(別問我們這是什麼東東),出版公司最後認為,「Freakonomics」也沒有那麼糟嘛,或者,更確切地說,這個書名太糟了,搞不好反而不賴喲!
 
  又或者,他們根本是累了、乏了,不想再耗下去了,就用「Freakonomics」吧!書名副標說明此書探討的是「所有事物隱藏的一面」,這是我們撒的第二個謊。我們以為,人們看到這些字眼,自然知道這是刻意的誇大修辭,但有些讀者逐字嚴肅看待,指責我們敘述的大雜燴故事其實並未涵蓋「所有事物」。因此,這個副標雖非刻意的撒謊,卻變成了一個謊言,我們在這裡向各位致歉。
  
  不過,我們未在前作中寫進「所有事物」,這個失誤本身倒是導致一個始料不及的後果:需要第二本著作。但我們在此要言明,第一本著作和第二本著作加起來,仍然未能涵蓋「所有事物」。
 
  我們兩人迄今已合作數年,此合作關係始於杜伯納(作家兼記者),為一本雜誌撰寫一篇有關於李維特(經濟學家)的文章,儘管一開始,雙方針鋒相對(以彬彬有禮的方式),但當幾家出版社提供一筆還不賴的酬勞,邀請撰寫一本書時,我們決定攜手合作。(別忘啦,人們會對誘因有所反應,不論一般人怎麼看,經濟學家和記者也是人哪!)
 
  在我們討論這筆酬勞該如何分配時,幾乎一開始就陷入僵局,兩人都堅持六四拆帳,但當發現彼此都認為對方應該分得六成酬勞時,我們心裡都明白,這將是不錯的合作關係。於是,我們決定五五對分,便開始幹活了。
 
  撰寫第一本書時,我們並沒感受到太大壓力,因為我們當時真的認為,不會有多少人讀這本書。(李維特的父親也這麼想,他說接受預付款是「不道德的事」,哪怕只是一文錢!)這種低期望使我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輕鬆施展手腳,撰寫任何我們覺得值得一書之事,因此,我們樂在其中。
 
  沒想到,《蘋果橘子經濟學》轟動賣座,這令我們既吃驚,又興奮。立即想要乘勝追擊推出新作,例如出一本《傻瓜也能懂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for Dummies),或是《蘋果橘子經濟學心靈雞湯》(Chicken Soup for Freakonomics Soul)之類的,大概能賺不少錢,但我們想等到做了足夠研究,多到我們忍不住想寫下來時,再出第二本。經過四年多,這一刻終於來臨,第二本著作誕生了,我們相信,它必定比第一本還要精采,當然,是否真是如此,得由讀者諸君論斷,或許它跟第一本一樣,問市之前,有人擔心那本書的市場反應恐怕很糟糕。
  
  別的不說,出版公司這回就接受了我們頑固的糟糕品味:當我們提議這本新書取名為「SuperFreakonomics」時,他們毫無半點異議!
 
  各位讀者啊,若這本書有任何益處的話,你本身也做了貢獻呢!在這個通訊如此便宜、容易的年代,寫書的好處之一是,作者能夠直接聽到讀者的回響,既大聲,又清晰,且為數眾多。好的反饋意見難得,且非常珍貴,我們不僅收到對第一本著作的反饋意見,也獲得許多有關於未來探討題材的建議。有些人以電子郵件提供的意見被納入本書內容,在此向你們致謝。
 
  《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的成功,產生了一項特別奇怪的副產品:我們經常受邀(分別,或一起)向各種團體演講。在這些場合,我們往往被引介為「專家」──噯,就是我們在《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中提醒你當心的那種人啦,那些享有資訊優勢而有誘因去利用這種優勢的人。(我們可是盡全力去糾正聽眾,使他們明白,我們並不是所有事物的專家。)
 
  這些際遇也創造了日後寫作的材料。有一回,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演講時,杜伯納談到,人們總是說他們使用洗手間後會洗手,但實際上這麼做的情形遠少得多。演講結束後,一位男士走到講台前,伸出手,他說他是泌尿科醫生。這自我介紹雖令人有點倒胃,但這位泌尿科醫生述說的故事卻十分引人入勝,他談到在一個影響性很大的環境(他任職的醫院)中,未做好洗手工夫導致的問題,以及該醫院如何以富創意的誘因措施克服了這些問題。你將在本書中讀到這個故事,以及另一則值得稱頌的故事,談到很久以前,某位醫生也致力於克服不良的手部衛生問題。
 
  在另一場對創投家的演講中,李維特談到他和社會學家蘇西耶.凡卡德希(Sudhir Venkatesh)共同進行的某項新研究,《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中曾經敘述凡卡德希和一名販毒幫派老大一起歷險的故事。李維特和凡卡德希進行的這項新研究,想了解芝加哥流鶯的日常作息。巧的是,這場演講的聽眾中有一位創投家(書裡替他取了個假名「約翰」),在當天稍晚以一小時三百美元的價格,和一名流鶯(書中稱她為「愛莉」)約會。約翰來到愛莉的公寓後,看到她的咖啡桌上擺了一本《蘋果橘子經濟學》,他問道:「妳從哪裡拿到這本書?」愛莉說,是她的一位「同行」女性友人給她的。
 
  約翰想給愛莉一個深刻印象(男性想感動女性的本能是很強烈的,就算是在進行性交易、而且已經付了錢時,這種本能依舊存在),他告訴愛莉他當天正巧出席了此書作者之一的一場演講。約翰大概認為一個巧合還不夠,他又告訴愛莉,李維特正在研究有關娼妓的題材。
 
  幾天後,李維特收到一封電子郵件:
 
  「我從我們彼此認識的某人那兒聽聞,你正在撰寫一篇有關娼妓的經濟學論文,對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計畫,或是那位消息人士在愚弄我,只好冒昧寫了這封信讓你知道,若有需要,我樂意提供協助。
 
  謝謝,愛莉」
 
  不過,有個複雜問題得解決:李維特得向他的太太和四個小孩解釋,下個週六早上,他不在家,他要和一位娼妓吃早午餐。李維特提出辯解理由:親自和這名娼妓會面很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正確建構她的需求曲線。不知怎麼地,家人相信了他的說辭。
 
  所以,在本書中,你也將讀到愛莉的故事。
 
  促使愛莉的故事得以納入本書中的一連串事件,或許可以歸因於經濟學家所謂的「累積優勢」:我們的第一本著作《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名氣,為第二本著作的撰寫創造了別的作者可能無法享有的許多優勢。我們最希望的是,已善加利用這種優勢。
 
  最後要說的是,在撰寫此書時,我們盡量減少使用經濟學術語,對許多讀者而言,這類術語可能既深奧難解,也不容易記住。因此,與其把愛莉事件視為「累積優勢」的例子,我們不妨就稱它為……「怪異」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0565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把怪誕加進經濟學裡(節錄)
 
生活中有許多困難的決定。你應該從事哪一種職業?是否需要把衰老多病的母親送往療養院?你和你的配偶已經有兩個小孩了,該不該再生第三個?這些決定之所以困難,有一些原因。其一是利害性高,其二是涉及高度不確定性,說到底,類似這樣的決定並不常出現,這意味的是你並不常有練習做這類決定的機會。你大概很熟練於採買雜貨,因為你經常做這件事嘛,至於購買人生的第一棟房子,那可是全然不同的一碼事。
 
另一方面,有些決定倒是十分容易。
 
想像你去參加一位朋友家裡舉行的派對,他家離你家只有一哩遠,你在派對上玩得很盡興,也許是因為你喝了四杯紅酒。現在,派對曲終人散了,你一邊喝掉最後一杯酒,一邊掏出你的汽車鑰匙,突然間,你決定不該這麼做,因為你現在的狀況不適合開車回家。
 
在過去數十年,我們被嚴格教育有關於酒後駕車的危險性,酒後駕車的肇事率比清醒駕車高出十三倍。可是,酒後駕車的人仍舊很多,在美國,所有重大車禍事故中,有超過三○%涉及至少一名駕駛人酒後開車。在飲酒最盛的夜間時段,這個比例高達近六○%。總的來說,平均每一百四十哩行車路程中,就有一哩路程是酒後開車,相當於每年有二百一十億哩的酒後駕車。
 
為何有這麼多人酒後駕車呢?也許是因為酒後開車者鮮少被抓到,這可能是最發人警醒的統計數字,平均每兩萬七千哩的酒駕路程中,只有一哩被抓。這意味的是,你可以一邊喝著啤酒,一邊開車橫跨全美,再開回來,接著再來回三趟後才會被警察攔檢。跟絕大多數壞習慣一樣,若能制定夠強烈的誘因措施,也許就能完全消除酒駕,例如隨機擺放路障,對酒駕者就地正法,不過,我們的社會恐怕不能接受這種做法。
 
話說回頭,你在朋友家的派對結束時,做出了似乎是有史以來最容易的決定:你決定不開車,改而走路回家,反正只有一哩路嘛。你找到你的朋友,感謝他舉辦的這場派對,並告訴他你打算走路回家,他十分贊成你的明智判斷。
 
可是,他應該贊成嗎?我們都知道酒後駕車有多危險,但酒醉後走路呢?這個決定真的那麼容易嗎?

會員評鑑

4.5
10人評分
|
9則書評
|
立即評分
覺得兩位作者蠻幽趣的,用另闢蹊徑的方式來闡述經濟學,

每個小段落結尾前再來一個回馬槍,感覺有點像是紙上版的美式脫口秀。

兩位作者說故事功力深厚,打開書後,就捨不得放下。

又是一本讓我相逢恨晚的經典之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18
■  「誘因之所以強大,不只是因為它會影響其他人的決定,也是因為它讓我們渾然不覺自己受到多少影響。」
——《一如既往》Morgan Housel


🌟導讀:

作者 Steven D. Levitt 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終身教授,擅長將艱澀的經濟學理論轉化為貼近日常的趣味現象,透過數據分析揭示人類行為背後的誘因。他與前《紐約時報雜誌》記者與編輯 Stephen J. Dubner 合作,推出一系列《Freakonomics》(直譯為「怪胎經濟學」),試圖用非典型的視角探索世界的運作方式。

Levitt相信事發總有個原因,幹話總要人來聽,世間萬物皆有其因果,而「誘因」正是影響人類決策的關鍵。為了研究誘因如何改變人類行為,他曾與幫派接觸、走訪芝加哥街頭、甚至進入妓院進行田野調查。他認為,經濟學不能僅仰賴理論推演,而必須透過數據驗證,更需要不同理論甚至對立觀點探討,並實際走訪才能對現實世界有更深入完整的了解,否則只會流於空談,淪為象牙塔中的「黑板經濟學」。


🌟心得:

●|三種閱讀樂趣|✏️

① 猜謎——自己推測答案並尋找依據。
皮條客與房地產經紀人,誰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19 世紀中,為何街頭接生的婦女存活率竟高於醫院產婦?
流鶯為什麼像百貨公司的聖誕老人?

② 解謎——跟隨作者的調查過程,驗證答案是否合理。
皮條客能篩選高價值客戶,提供「保護」,使交易更具安全性,因此能收取高額費用。
醫院因熱衷於屍體解剖,醫生經常直接從解剖室進入產房,未徹底清潔雙手,導致產褥熱大流行。

③ 應用——思考類似的情境是否適用於其他領域。
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受到類似的經濟學機制影響?


●|電視真的使人暴力?|✏️

在先前《電玩遊戲進化史》我有引用到此書,提及這幾年間印度女性意識高漲可能與「電視普及」高度相關,因為電視上的女性享有自由,因此她們開始認同自己也配享有同等待遇,於是迎來了婦女解放。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中,作者研究美國城市的犯罪率與電視普及之間的關聯,發現電視普及率較低的地區,其犯罪率也較低。數據顯示,兒童在 15 歲前每多看一年電視,未來因財產犯罪被捕的機率上升 4%,因暴力犯罪被捕的機率增加 2%。


然而,這是否能證明「電視導致暴力」?還是只是單純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就像「冰棒銷量上升時,溺水案例也會增加」,但這只是因為「天氣變熱」,並非冰棒導致溺水。可能的解釋包括:

電視中的物質享受刺激了人們的「比較心理」,進而引發財產犯罪。
觀看電視可能減少兒童的社交機會,使其缺乏良好的行為規範。
父母忙於看電視,疏於管教孩子,間接影響其行為發展。
最終,作者並未給出確切的因果關係,而是提醒讀者:「數據能提供線索,但不一定能證明結論。」

●|你購入的是安心感|✏️

研究顯示,老式汽車安全帶對兒童的保護效果並不亞於昂貴的安全座椅,但家長仍願意購買,甚至政府立法強制使用。為什麼?

心理因素:購買安全座椅,讓父母感覺更安心,認可自己是負責任的家長。
政策推動:政府與企業共同塑造「標準」,使安全座椅成為必須品,而不是設計可調整式安全帶來一勞永逸。
這種「消費建立在心理滿足上」的現象,與市場行銷的許多策略如出一轍。

不過後續在車禍資料庫進一步比對,二至六歲小童雖然在防止重傷方面一致,但對於輕傷安全座椅能減少 25%,但更好的方式是一開始讓車廠就將安全帶設計為可搭配身高調整。

這種從根源掐面的方式,還有改變海水表面溫度,抑制颶風的生成,其簡易版大概需要一百美金就可以製作,當然考慮到耐用性最貴的浮筒不超過十萬,即使在全球部屬一萬個,十億美金也不及颶風造成美國一年損失的十分之一。

●|吉若維斯小姐事件|✏️

1964年3月13日凌晨,28歲的姬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在紐約皇后區基伍花園社區公寓樓外遇害身亡,兩周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當時有 38 名目擊者知道發生了殺人事件,但在三次攻擊中置若罔聞,均未報警或趕去救助。甚至傳出「38 名旁觀者洋洋有味觀賞全程」的說法。

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旁觀者效應」的研究,案件本身也成為 40 年來美國心理學教科書的主要內容。然而,研究人員後來發現《紐約時報》文章中存在重大錯誤,記者嚴重誇大了目擊者的人數以及他們所知道的事情。

① 第一次攻擊發生的時間是凌晨三點二十分,多數居民均已入睡。但因吉諾維斯大聲呼救仍喚醒部分人員。
② 當時人行道昏暗,沒人能看清究竟發生什麼。
③ 至少有一個人呼喊「放了那個女孩!」使犯人第一次撤離。
④ 隨後兇手再度折返,但並非報紙上所寫三次。
⑤ 當時一名男孩有發現,但以為可能是情侶吵架大喊出「閉上你們的臭嘴!」 這也吵醒了他的父親並撥打報警電話。
⑥ 該年代報案並不能直接撥打「911」快速報警,而是需要打給電信公司總機等待轉接警方總機。故警方接獲報案盡速趕往現場時,第二次襲擊已發生。

此案例揭示了媒體報導的影響力,也提醒我們:「對於看似理所當然的敘述,應該保持懷疑態度。」

🌟總結:

因為 Steven D. Levitt 的個體經濟學「太好玩了」,也遭到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James Heckman 的批評,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年輕經濟學家忽略更嚴肅的核心議題。

29歲就成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Gregory Mankiw,對此則持一個很開放且經濟學的觀點,不論是哪個模型都會隨著研究發展邊際產值遞減。當一個重要經濟領域的學者太少,即表示投入報酬很高,聰明的經濟學家自然會往該領域發展,因此「市場會自然解決這個問題」,無須杞人憂天。

作者或許不完全正確,他也不害怕犯錯並提供所有文獻依據歡迎辯論——因為,唯有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下,我們才能更接近真相。


我是哈斯,每周與你分享一本書。喜歡這樣的專題介紹,還請關注與紅心支持,當然如果想要看更多我現在在看什麼書,歡迎追蹤 IG 掌握即時動態。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1/12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續集,當初看到有人推薦《蘋果橘子經濟學》,結果陰錯陽差借錯書,借成《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所以在還沒看過第一集的狀況下,先看了第二集。
不過應該是沒什麼影響,《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每個章節都是獨立的,這本書特別的是,比較不像是在講「經濟學」,而是在講事情背後的成因,所以書名如果是「為什麼撥開橘子皮裡面是蘋果?」會更貼切XD

賣淫經濟學

比如第一章節「流鶯就像是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人」,提到過往用雙手工作的女人,每週只能能賺到6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年薪6500美元),但賣淫卻能每週賺到25美元(相當於現在年所得25000美元),就不難想像為何賣淫這個行業會歷久不衰。

但相較於現在,因為性觀念的開放,「願意跟男性進行免費性行為的女性變多」,所以現在賣淫的所得,跟之前比起來,其實是變少的。當中還有幾個有趣的點:賣淫女子並非對所有客人都索取相同價格,比如黑人比較會殺價,所以會提出一個對方不會議價的價格,而面對白人時,則會讓白人出價,期望會有比較慷慨的價格;還有口交的價格也比過往來得低,因為過往口交是帶有禁忌的意味,被視為性變態,因此價格比較高。

而在美國國慶日假日時,公園的妓女需求特別旺盛,因而妓女把價格提升到30%,甚至連不賣淫的女人,也跑來賣淫。

緊接著話鋒一轉,提到賣淫的需求遠低於過往,是因為男女平等,接著探究為何女性的薪資平均都比男性低,作者突發奇想,那如果能夠有實驗讓男變女、女變男,薪資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最後作者找到有限的變性樣本:14位男變女跟24位女變男,發現女人變性為男人後,賺得錢比變性前稍高,反之則低了近1/3。

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

「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這個章節也非常有趣,銀行業者怎麼從客戶名單當中,濃縮出可能是自殺炸彈客的人呢?在分析911恐攻的19位恐怖份子銀行交易紀錄顯示,他們平均開戶金額為4000美元,通常是大型知名銀行;多半一次存入一大筆錢,每次只領少量現金;銀行紀錄不會反日常生活開銷;現金提領比例高於一般客戶。

但很顯然這些資料還不夠,作者接著提出更有趣的點,比如恐怖份子不太可能在禮拜五下午提款,因為禮拜五是回教徒的禮拜日。更重要的是,恐怖份子不會想浪費錢買壽險,因為保險公司不會理賠給自殺的人,所以絕了,如果你是恐怖份子,但不想被懷疑的話,那應該要反其道而行,花一些錢買壽險。

酒醉不開車也別走路

不酒駕已經是大家共識,那走路回家有比較好嗎?根據數據顯現,以平均每哩來看,酒醉行人因交通事故致死者,是酒駕肇事者的5倍。考量這個數據,非常明顯,酒駕比酒後走路回家安全,當然這不構成酒駕的理由,只是在說明酒後走路回家蠻不安全的,所以可以改坐計程車或是由朋友護送回家等方式。

猴子也懂供需法則?

供需法則只有人類世界才有嗎?作者的同事以捲尾猴做實驗,用大量的時間,讓猴子明白硬幣是有交易價值的,結果顯示,當硬幣能換的果凍變少時,猴子也會傾向少買果凍,跟人類一樣。結果某天在一陣的混亂中,一隻公猴給了母猴硬幣後,兩隻猴子當場做愛起來,隨後母猴又拿了硬幣跟實驗人員買了葡萄,原來猴子拿錢去嫖妓!當然這個實驗最後沒能繼續下去。

書中還有提到,例如安全座椅的事故機率,其實並沒有比繫安全帶來得低。還有很多立意良善的做法,反而會失去原意,如要保障殘障人士的法案,反而讓僱主決定一開始就不要雇用殘障人士。這麼多有趣的內容,會讓人在一開始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覺得跟經濟學有何關聯,或是不知道這本書要聚焦什麼?不過在作者看似無釐頭的引導與旁徵博引下,不自覺地就把這本書看完,獲得許多特別的知識,或許當中有很多作者的主觀觀點,這恰恰也在提醒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一樣的結果,可能是在不同因素交互作用下而產生的。
展開
user-img
Lv.6
3.0
|
2024/11/10
很有趣的故事,也對過去大家認知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對於地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對問題看法及解決問題方式帶給讀者不同思考
展開
user-img
Lv.4
4.5
|
2024/05/09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真的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籍,書中對於一些怪誕或者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提出疑問,有趣又有些荒誕,但在拿出數據分析時,又極其正經,當結果顛覆以往人類普遍的認知時,也不乏對當今世界幽默的諷刺。

一開始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些摸不照頭緒,書中提出的問題似乎沒什麼關聯性,如同作者在一開始所說,這本書似乎沒有一個主軸,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會發現,所有議題的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件事實—誘因能夠操縱人類,看似毫無主軸的一本書,卻在看完一個個毫無關聯的議題後浮現。很多時候解決問題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解方,但回顧歷史上許多時刻,最佳解往往歷經多時才被採納,因為「誘因」的缺乏。

🍎給他個誘因吧!

在過去,許多產婦因產褥熱而被奪走了性命,產褥熱使得產婦的死亡率大幅上升,但誰也沒想到奪走許多產婦生命,如此恐怖的病症之解方其實只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洗手,然而在當時要讓醫護人員有確實洗手的習慣是不容易的,為了讓醫院的醫生能夠貫徹洗手的動作,醫院採取了鼓勵的措施,像是禮券、獎金等,然而成效卻有限。直到醫院將一張手印布滿細菌令人作嘔的圖片設為螢幕保護程式,這張怵目驚心的警告比任何鼓勵性質的措施來的更有效果且便宜又簡單。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不少行為心理學相關的實驗展現出,人類似乎天生有著「利他」的傾向,然而李斯特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斷改良「獨裁者」賽局,最終的結果顯示,當一個人靠自己工作獲得一筆錢,並且相信對方也是如此的情況下,他不會把賺來的錢給別人,也不會拿走對方的錢。李斯特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那麼過去那些利他的結果又該如何解釋?

一是選樣偏差,那些自願參加實驗的人,很可能在合作意願上的傾向就比常人高。二是有人在旁邊監督觀察。三則是環境因素,包含社會規範、以往經驗的啟示等等,實驗室的環境背景是人為的,很有可能其實只是誘發實驗對象展現出他們想看到的施予行為。

這樣看來,似乎人類接受實驗這件事本身就有可能對實驗產生影響,種種複雜的因素,都會使得結果不盡相同。

人性本善,又或者是人性本惡,從古至今,許多人仍舊為了解這個問題而努力著,但或許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人類只是在面對不一樣的問題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人無善惡之別,人就是人,他們對誘因做出反應,若你能找到正確的手段,幾乎都能操縱他們,不論是善良或邪惡的操縱。

所以,人類既能展現出慷慨行為,也能展現自私行為,甚至展現英勇行為嗎?沒錯。人類也能展現冷漠無情的行為嗎?沒錯。」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財富管理展
  • 尖端月
  • 三采全書系
OSZAR »